Sunday, October 23, 2005

【閱讀筆記】景觀論

◆ 閱讀文本:Arjun Appadurai.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27-47.
全球化的趨勢導致世界各地的社會生活與文化模式得以跨越時空界限而重新組合,各地的差異性文化經由旅遊、移民、媒體傳播等管道而彼此交互影響、接合,是以,產生了新形態的文化認同和文化混雜性(hybridity)。Giddens認為全球化指涉的是全球社會關係的緊密化,以及因空間與時間的轉換而產生所謂的「遠方效應」(action at distance)。

Appadurai將現今的全球秩序置於種族景觀(ethnoscapes)、科技景觀(technoscapes)、經濟景觀(finanscapes)、媒體景觀(mediascapes)、以及意識型形態景觀(ideoscapes)五個面向下來探究。Appadurai強調全球經濟、文化和政治之間根本性的斷裂和脫節,並指出此一新的分析架構中各個景觀皆具備流動、不規則的形態,彼此會交互牽制。

以當前台灣所面臨的社會景況為例,大批外籍勞工的遷入已成為一個我們必須重視的課題,這些外來的低階勞動人口多半處於一個種族與階級皆為弱勢、被邊緣化的社會位置,本地社會經由操弄種族化的階級主義(classism),例如藉由命名、分類、標籤化,企圖將外來文化自然化,視其為不可動搖的客觀事實,並進一步視該文化差異為社會問題根源。前陣子於高雄捷運工地爆發的泰籍勞工集體抗爭行動,第一時間內,媒體以「外勞酒後鬧事」、「喝酒抽菸被禁,外勞大暴動」等標題大幅報導,幾乎只呈現單一的聲音,忽略外勞的實質訴求,此即反映了種族、經濟、媒體景觀彼此之間的牽制與影響。

再者,媒體的跨國傳播造成文化疆域的改變,使得閱聽人腦海中的文化圖像有所更迭、擴張。以日劇和韓劇在台灣風行的現象為例,閱聽人對日本、韓國當地的文化衍生另一番想像,此想像乃是奠基於媒介文本中所再現的文化景觀。全球文化流動也引起文化同質化與異質化的雙向辯證。

進一步審視Appadurai提出的五大景觀分析架構,可發現儘管他主張每個景觀皆受自身的限制與動力影響,每個景觀的變動也會對其他景觀產生牽引的效應,然而卻未突顯各個景觀之間的動態權力關係。除外,Appadurai似乎過份強調全球文化經濟斷裂的(disjunctive)秩序,而忽略了其間連結(connectivity)的概念,事實上,藉由交通、通訊、以及媒體科技的串連,全球化脈絡下的現代社會之間存有相互連結、依賴的複雜連結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