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6, 2006

【閱讀筆記】日常生活的異化

◆ 閱讀文本: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Ⅰ). London: Verso. 1992.

Lefebvre將討論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心概念——異化(alienation),並聚焦於日常生活中的異化行徑。Lefebvre指出,構成日常生活的三個元素分別為:工作、家庭/私人生活、以及休閒活動。在強調其歷史性的、變動的、短暫而無常的本質的前提之下,此三者即構成一個整體,我們稱之為「總體性的結構」(a global structure)或「全體」(totality)。當我們意欲進行日常生活批判時,可考察上述三個元素之間多方面的互動關係。工作、家庭/私人生活、以及休閒活動三者之間一旦斷裂,便暗示著人類生活的異化。

休閒的起源分為不同的階段,於此歷程中,新的需求也應運而生。一剛開始,休閒起源於未經分化的總體性活動,難以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面向有所區隔。其後,休閒含括了消極的姿態,例如看電影,此乃一極易被商業收編的消費行為,同時也顯現其異化的本質。發展至最後,休閒產製出積極的姿態,像是十分個殊化且須仰賴技術的消遣,如攝影。這已然是一種有教養的文化休閒了,恰如Bourdieu所言,擁有經濟資本的階級,利用其閒暇時光培養額外的興致、才能,將經濟資本轉換為文化資本,藉以創造另一形式的社會區隔。

隨著勞動力的分化,現代工業文明在這普遍的結構中創造了普遍需求的休閒(a general need for leisure)和差異化的具體需求(differentiated concrete needs),休閒成為社會組織的新產物。操作休閒活動的機制主要有二,首先是創造休閒的分層,譬如星期天早晨協同家人至居處附近的公園散步、逛百貨公司、打高爾夫球等。其次,發明提供休閒的機器,例如收音機、電視、電影、電腦等中介物,傳播媒介的普及促使人類傾向倚賴上述媒體以尋求慰藉,新科技成癮症遂成為現代社會的流行徵候。此現象加速模糊了工作、私生活以及休閒之間的界線,以觀看電視為例,觀賞節目目前已成為國人主要的休閒娛樂之一,然個人的家庭生活卻因為媒體的介入而不復私密了,螢幕中的媒介訊息成為客廳裡的要角,外部資訊因此不費氣力地滲透至私人領域,轉化為家中或社交場合上的談資。再者,實際上閱聽人觀看電視的同時,也正為廣告主而勞動著,大眾媒體的節目用來建構收視族群,閱聽人付出閒暇時間來觀賞節目,這些勞動力就以新的「商品」(commodity)形式,換算為收視率以兜售給廣告主。除外,電視經常呈現出理想生活,其理型作為閱聽眾投射與認同的對象,藉此撩撥觀眾的欲望,所造成的後果即是「將整體生活分裂成為孤立的個別消費者——從社區,轉變為闔家收視,再變成一家擁有好幾台電視——從螢幕奇觀而非『真實生活』汲取知識」(Crang,2003,頁126)。是以,收視行為不單純是一種休閒活動,由於閱聽人在觀賞的過程中被無形地商品化了,觀賞本身成為一種勞務的展現,而媒介上所呈現的訊息也因此攻略了私密的家庭生活。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之間的斷裂、工作、家庭/私人生活、以及休閒活動三者的斷裂,此皆構成日常生活中異化的根源。


參考書目: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原書:Mike Crang. [1998]. Cultural Ge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No comments: